善待他人是最大的善待自己
《太上感應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這也正詮釋著這樣一個道理,與人為善就是于己為善,善待他人就是最大的善待自己。那為什么又這么說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單說一下。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什么是善?有這樣一個定義:心地仁愛,品德淳厚是為善。佛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要做一個善良的人,首先要擁有一顆善心,一顆仁愛、淳厚的善心。“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善念會感召健康和吉祥,惡念則會感召疾病和災難。古圣先賢教導并警示我們要時常發一顆善心,而非惡心。如果我們都能時常懷有感恩、知足的心去待人接物,伴隨我們的將是如愿以償的回報;如果我們懷的是憎恨、貪婪的心去對待所有的人和事,那隨之而來的也將會是些糟糕的事情。
想必大家也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記得在參加溫州第一屆傳統文化論壇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水知道答案》這本書。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真的讓人吃驚與震撼,也使我警醒。當懷著“我愛你、智慧、感謝、媽媽做的飯”等善的心念,水的結晶會呈現非常美好整齊的樣子,然而,當懷著“我恨你、討厭、我要殺了你、快餐”等不好的心念時,水的結晶就會變得無比扭曲、丑陋??梢韵胂?,我們人類的身體中70%都是由水來組成的,如果我們長時間被消極心態充斥的話,那么我們不就是在坐以待斃,等著各種疾病痛苦來纏繞、束縛我們嗎?我們的身體又怎能會健康?難道我們就甘愿做這些壞情緒的俘虜嗎?真的要注意了,為了大家的生命之花能夠綻放的絢麗多彩,請您不忘面帶微笑,懷著知足、感恩、積極向上的善心去生活、學習、進步、成長吧。
發善心,做善事。善心發的多了,才會促使更多善行的產生。知善致善,是為上善。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什么是善,發出一顆善心,又去遵循這顆善心去做了,知行如一,才為上善。那怎樣才算善待他人呢?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能夠盡我所能,不遺余力地前去幫助;當別人傷心的時候,我們能夠給予安慰和鼓勵;當別人煩惱的時候,我們能夠給他排憂解難;當別人陷入迷惘,找不到出口的時候,我們能夠給他指明正確的方向;當有人想要犯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前去阻止、說服,使其反省、改過;當別人要做好事的時候,即使我們提供不了幫助,也要學會隨喜贊嘆,希望這件好事能夠盡善盡美;當然,勸人行善,更是善待他人的表現,因為這樣的“法布施”會促使更多的人來共同傳播更多的善意,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美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讓我們一起共勉。
那么,什么又是善待自己呢?有人會說,“善待自己”還用解釋嗎?善待自己不就是讓自己吃好、穿好、玩好、好好地享受生活?孰不知,這樣一味地滿足個人物質上的私欲,并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一旦德不配位,等待自己的只有災禍啊。善即是德,有德才是善,要想善待自己,修德才是正確的答案。一個人只有擁有了崇高的德行,才會擁有豐厚的財富。
俗話說“厚德載物”,君子應以寬廣深厚的好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我們也只有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教法去生活、去工作、去與人相處,這才叫德。這種德行不僅包括佛家講的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癡”,也包括儒家所說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具體來說,作為兒女,要孝養父母;作為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作為臣民,要盡職盡責;做人,要言出必行;和人相處,要以禮相待;做事,要護持正義;作為官員,要廉潔自律;最后,要知錯就改,發奮精進。如果我們都能將這十善、八德融會貫通于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去認真落實,每個人都去來致力于修德、修善,那這樣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只有這樣,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愿意無私奉獻的人,那么在這種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下而存在的我們,不就是最幸福的嗎?
為什么說善待他人是善待自己呢?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當我們開始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會有相應的現象產生,而這種現象產生之后,緊接著又會給我們帶來相應的心情。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發起善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之后,這其實并沒有結束,我們直接能感受到的就會是這種善行帶給我們的一種無比快樂的心情。
同一性和一體性——
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同一性,是相互聯系著的統一體?!督饎偨洝分?ldquo;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心經》指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弟子規》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量子物理中“量子糾纏”理論也闡述了,在宇宙間相互糾纏的兩個粒子即使相距再遠,一個粒子的行為也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的一顆粒子發生變化時,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變化。種種說法都在表明,眾生都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不分高低大小、貧富貴賤的。所以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要持一顆平等心,不分別心,即便是對待一條小小的蟲子,一個乞討的窮人,亦或是一個窮兇極惡、道德敗壞之人,因為我們怎樣對他,就是在怎樣對待自己。
有一位老和尚,晚上聽到廚房里面響得厲害,他跑過去一看,發現一直狐貍掉進油缸里了。油缸四邊沾滿了油,很滑,這種狐貍怎么也爬不出去。老和尚很慈悲,拿一塊板把狐貍救出來,狐貍就跑掉了。幾年后的一天夜里,老和尚在呼呼大睡,門被撞得非常響,把他吵醒了,他跑出去開門,原來是被他救的那只狐貍在撞門。隨即他發現,原來是寺廟著火,燒起來了,他就趕緊去撲火,結果及時將火撲滅,寺廟被保存下來了。
眾生都是一樣的,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的好。善待他人也就是在善待自己。
因果關系——
大家知道因果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絕對的真理。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給予什么,就會相應的獲得什么。當我們種下一粒種子,最終,這粒種子是萎蔫還是能夠得以成長,這就取決于作為播種者的我們,給予的是漠不關心,任意踩踏,還是定期的澆水施肥、精心呵護。如果愛惜一本書,一個茶杯,它就會長久的供我們使用;反之,由于疏忽或者故意的損害,留在我們身邊的時間也就會很短暫。同樣的道理,如果對一個人好,我們就會得到這個人的擁護和支持;如果對一個人不好,他就會遠離我們,甚至會想法設法報復我們。不論我們傷害了誰,最終都是在傷害我們自己,不論我們幫助了誰,最終都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想要得到什么,那么就去先去付出什么,如果我們不想遭遇什么,也就不要把那些不好的事物來讓別人承受。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己之所欲,那么就先布施于人就可以了。正如下面的這個故事:有一個農夫的玉米品種,每年都榮獲最佳農產品獎,而他每年都會獎他的冠軍種子毫不吝嗇的分贈給其他農友。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大方?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風吹著花粉四處分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種子,在傳粉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因此,我很樂意與其他農友播種同一的優良品種。是啊,凡是我們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凡是我們希望自己得到的,就必須先讓別人得到啊。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這個物理課上曾經學到的知識,現在就可以很貼切地說明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個道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以下有幾個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同性質、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互為施力和受力物體。當我們向桌子上打一拳頭的時候,以多少的力量打出去,你的拳頭就會收到來自桌子的一個相同程度的反作用力。因為眾生都還在住相,我們每發出一個作用力,都會引起眾人的注意和反應,會招致相同大小相同性質的反作用力。
不要忽視每一個善舉,可能是一句您好,一次懺悔,一個善意的眼神;更不要輕視每一個惡行,即便是一句謊言,一次爭吵,一個惡意的玩笑,這些都會感召一定的反作用力啊。宿舍里所有人都在午睡。唯獨小紅偷偷爬起來,躡手躡腳地走到小蘭的床頭旁,小心翼翼地拿起小蘭的洗衣粉,倒在自己的洗衣盆里。第二天下午,小紅清洗衣服,當她一把拿過自己的洗衣粉袋子時,感覺手很沉,不可能!自己的洗衣粉只剩下一點,可是里面卻是滿滿的洗衣粉,味道清香,味道也跟自己原來的不一樣。細看了看袋子,但的確是自己買的那袋山寨牌洗衣粉。當她從洗手間出來,一眼間看到小蘭的洗衣粉袋子干癟了,小蘭正在朝自己笑著眨眼。小紅的喉嚨突然似乎被什么堵住了。10年過去了,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小紅和小蘭坐在一起。小紅小聲跟小蘭說:“感謝你的舉動,你的寬容改變了我,也可能挽救了很多條生命!”小蘭露出驚訝的表情,小紅說:有這么個女孩,她在街邊小攤買最便宜的洗發水,結果因為搓不出泡被同學取笑;她穿父親的咖啡色大毛衣上學御寒,結果被同學笑是小丑;她到飯堂只打白飯,央求打菜師傅淋菜汁吃,結果被人視為另類。女孩在學校感覺不到任何愛,只有無邊的冷漠和嘲諷。她很多次都將剪刀踹手里,幻想著沖上前一陣刺。直到看到了自己那袋被人裝滿的洗衣粉!“謝謝你改變了我,還因此救了包括你、我在內的很多條生命!”
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會越大。當我們去做出更多更大的布施的時候,就會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報。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小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給他算命。沒想到,之后的幾次應考都被孔先生算中,絲毫不差,袁了凡便開始相信人皆有命,不再有追求、也不愿有什么宏大的志向了。當他后來遇到了一位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極善之人可以改變命數,因為大善會在現世召來報應。從此,袁了凡努力改惡修善,第一次行三千件善事之后就獲得科考第一,這已經和孔先生當初算的不一致了,還有之前說的不能中秀才,結果袁了凡也求到了。之后,袁了凡更加真誠的行善,徹底的改過,總是把眼光放在改正自己的缺點,總是看自己善事有哪些做得還不到位,就這樣十年如一日,本來命中無子的他,也在行善三千件后滿愿了。后來,袁了凡不斷的發愿行善,接著中了進士還當上了縣長,孔先生算他的壽命只有53歲,結果袁了凡活到了74歲才去世。這正是他自己一生積德行善而帶來的福報啊。他的一生也印證了只有行善積德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十分付出,十分收獲。一直善良下去,一個三千件,緊接著又一個三千件……我們都會離幸福很近,這種幸福不是求來的,而是在善待眾生中得來的。
俗話說,“量大福大”,如果我們想最大的善待自己,那就要最大限度的擴大我們的心量,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那么,我們就要學會與佛菩薩的心相應,達成共振,形成所謂的糾纏態,那我們也會像佛菩薩一樣發出菩提心,慈悲心和包容心,發無所住的心,發普度眾生共成佛道的心。常發這種心,我們就會獲得無窮的智慧和福報。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最大的德行,只是被我們歷劫以來的貪嗔癡給障蔽住了。如何來開發我們的佛性呢?那就要求我們,首先要認清真正的自我,發起普度眾生的大愿,發無所住的心,無有分別,無有執著,無有顛倒,放下一切,不求回報的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善事,破除無明,熄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那樣我們本有的佛性就會顯現出來,就能成佛,萬德萬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該是多大的福報啊,這不就是最大的善待自己嗎?目標固然遠大,但只要我們確定了正確的奮斗方向,掌握上面這條最快速最究竟最圓滿的獲得無窮智慧的捷徑,就終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善待每一粒種子,就能收獲豐碩的果實;善待每一棵樹苗,就能得到茂密的樹林;善待每一只動物,遠離殺戮;善待每一位朋友,讓他幸福;寬容別人,豁達自己;慈悲別人,快樂自己;贊美別人,勉勵自己;成就別人,升華自己。善待他人就是最大的善待自己!